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建议将碳排放配额发放给居民等终端用户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踊跃建言,聚焦“双碳”目标,落实“双碳”行动成为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北极星碳管家网也特整理了两会中的部分“双碳”声音,以飨读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
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为加快我国碳减排进程,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自愿减排(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激活碳市场流动性,提高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2.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地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
3.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冷伟青:
应加快建立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
应从能源供给、消费、配置三方面出发推动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浙能集团白马湖实验室科研管理部负责人王洁:
大力发展超低排放与减污降碳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
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建议,围绕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支持湖北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入手,扬优势、补短板,在深入探索金融服务‘双碳’战略路径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林建华表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特别是武汉市在建设碳市场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碳金融的氛围浓厚、基础较好,他建议将湖北武汉作为发展碳金融的重点区域,为实现“30·60”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
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递交两份提案,分别为《关于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支撑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和《聚焦产业工人技能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胡望明指出,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各个层面合力推进,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加快实现原创性低碳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中国钢铁碳中和解决方案。
其此次递交的《关于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支撑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即针对当前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投入分散、成果转化仍然受到政策约束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该提案中,胡望明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能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二是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助力低碳冶金技术成果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王兰玉:
“双碳”下的钢铁大国减污降碳须迎难而上
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王兰玉带来了有关钢铁行业加快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王兰玉表示,氢能是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氢代碳”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和应用体系,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
此外,王兰玉建议,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还要推进材料技术创新。他说,据测算,使用高强度高性能的钢材,使汽车重量每减轻10%,可实现节油约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且钢铁材料还具有高循环利用优势,应该着力研发和推广应用高附加值、高性能钢铁产品,并从钢铁产品生产、使用、废弃到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相信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增长引擎成长,钢铁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应鼓励新能源与煤电的发电组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新能源要替代化石能源尚需时日,为此应高度重视煤炭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姜耀东建议,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推动煤炭与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与模式的有机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
推进新型智慧供热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供热需求“存量”的低碳转型和“增量”的低碳供热任重道远,必须创新供热方式,优化热源结构,全面提升供热系统技术水平。为此,李寅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广新型智慧供热,加快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
加快推进国内石化行业碳足迹核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
加快推进国内石化行业碳足迹核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而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企业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