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世通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专注认证行业!
行业动态
质量认证行业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12-13
改革开放40年来,质量认证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规则下,质量认证的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认证行业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改革的要求,唯有紧跟改革的步伐,利用创新的手段,加速认证制度和认证技术的协同改革与创新,才能赢得认证行业未来发展的胜利。

作者 | 金山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改革如果没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变成了革命,而创新如果脱离了推陈出新就变成了创造。改革开放40年,质量认证需要重温历史的初心,将改革与创新过程变成新旧相融,旧中生新,互为辉映的过程,这样才能焕发出质量认证制度在新形势下的生命力。

质量认证的由来

质量认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全球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质量认证为提升产品质量和造成技术贸易措施的双重作用逐步显现。当时,众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本国的质量认证制度,但由于质量认证刚刚兴起,许多概念及方法并没有达成多数国家的共识。1974年版《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一书中曾写到“认证的整个概念目前似乎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不调和的观点。”为了统一观点,减少国际间贸易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委员会经过多年努力在1979年出版了《认证的原则与实践》一书,一是介绍了在认证研究方面国际社会上已经形成的共识,二是重点阐述了被ISO和IEC所采纳的第五种认证制度。

 第五种认证制度可以提供一种能证实持续不断的生产过程是合格的、可靠的和彻底的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并提高工业效率。由于第五种认证制度要求在每一个产品上标注认证标志,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排他性的识别,故也称为“合格认证标志”制度,也是我国认证制度发展的由来与基础。

伴跑改革开放

随改革开放扬帆起航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要求,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最早的两家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QCCECC)和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相继成立,到1991年5月《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简称“质量认证条例”)颁布时,我国已相继成立了10个认证委员会,分别承担不同领域的质量认证工作。

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前行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认证制度始终处于向国际认证制度学习、实践和转换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更广泛的领域推行认证制度。在1992年7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质量认证工作会议”,时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朱育理在会议中作了题为《统一思想认识 大胆吸收借鉴 依法全面推行我国的认证制度》的工作报告,并提出了认证工作要“以法律为依据,以技术为手段,以廉政作保证,以信誉为生命”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原国家技术监督系统实施的“长城”标志认证(CCEE)和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系统实施的CCIB标志认证的两套产品认证制度。在质量体系认证方面,两个单位也分别在内销和出口企业间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在改革开放中浴火重生

产品质量的治理利器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所面对的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国内制造业水平,另一方面是严峻的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形势,但认证制度的及时引入与发展,有效的缓解了这两方面问题。为了实现WTO承诺,2001年8月国务院组建并授权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在认监委的带领下,“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志,统一收费标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制度在同年发布,这是我国认证制度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在认监委的奋力协调和推动下,《认证认可条例》于2003年颁布,为我国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认证认可法治体系和为我国发展成为认证大国奠定了基础。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已有19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中明确了认证认可的作用和要求,“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市场监管格局已经成为保障市场秩序良性发展的利剑。在2016年11月,我国32个部委办局联合印发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在“十三五”期间共同加快推进我国认证认可强国建设。

消费环境中的安全守护者

我国的第一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可以追溯到1985年第三季度,根据原国家经委质量局在1986年第一季度发布的公告。从1985年第三季度到1986年第一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118类2403种产品,总产品合格率为66.31%,有29类产品抽查合格率在50%以下,其中农药、平板玻璃类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零,没有一个厂家生产的产品达到标准要求。在抽查产品中,消费品的抽查合格率低于生产资料的产品合格率,尤以家用电器产品为最,如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电热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

保护消费者或使用者的安全,始终是质量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原则之一。在我国CCC认证制度实施五周年数据分析时,2008年国家监督抽查的数据显示,经过CCC认证的产品整体合格率达到了84.17%。之后2016年国家监督抽查数据显示达到了90.33%,CCC认证目录内产品的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自2002年CCC认证实施开始,仅家电产品合格率从2002年的76.7%提升到2016年的90.7%。在CCC认证产品的型式试验中,样品一次检测合格率达91.4%,但也仍有8.6%的产品因存在各类问题被退回整改以确保产品标准的符合性要求。

在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质量认证制度也越发显示出重要作用。在司法裁判方面,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强制性产品认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所公示的2015年裁判文书为294份,2016年增长到570份,2017年达到了656份。质量认证净化和优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开始显现。


质量认证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质量认证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信用证”,企业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今年的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多次谈到继续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简化审批,对取消许可的一些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的产品,可转为强制性认证,列出正面清单并向社会公示,强制性认证费用原则上由财政负担。李克强总理还同时强调“要在公众中培养形成这样的意识:获得强制性认证标识的产品,说明是有安全保障的;凡要求强制性认证但没有认证后标识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削减不必要的许可证,另一方面要强化‘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在实施强制性认证的同时,采取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自愿认证,推动树立品牌、拓展市场。”为质量认证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坚持市场化为原则

质量认证在市场经济下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自我完善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在改革动因和以持续改进为精髓的发展理念。早在1984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就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成立进行过批示:“认证坚持第三方的原则,我是赞成的。但是,我觉得标准局将来包揽太多,不一定符合减政放权抓大事的工作方法。”质量认证活动的根本就在于第三方独立的公正性,目前认证制度所存在或面临的问题都应该在市场经济规律下逐步解决。认证制度的市场化优势目前并没有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和完整显现,认证制度的发展成败关键在于市场化与行政管理的平衡,过多的行政干预将使认证制度重走生产许可制度的老路,只有市场化才能使认证制度富有活力,并将市场的活力进行发散式的传递。

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厘清政府与认证活动各参与方的责任,才能激发起市场的活力。在政府的市场行政监管中,一是可以在法律层面尽快建立完善合格评定的相关法规体系,在法治框架内引导认证制度健康发展。二是在监管层面对已经建立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市场监管格局进行行政确权,明确行政权力的内容和范围,进而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三是在认证结果采集的推动层面,加强对市场中认证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监管,并且减少对认证活动过程中的干预,将认证活动的过程交由市场规律进行调节。四是运用金融工具帮助或指导认证参与方尤其是认证机构建立有效的认证风险管理或转化工具。在认证活动过程中,作为承担主体责任的认证机构,应该积极推动“互联网+认证”建设,以提升认证实施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创新认证技术,提升质量认证结果的有效性,增加质量认证过程的含金量,让市场需求方感受到认证服务的高技术和高价值所在。

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前行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我国的农食认证制度“重其食”,让人民群众食用到高品质的食物,让耕耘者或生产者享受到因高品质而带来的更高利润。我国的CCC认证制度“爱其命”,以保安全为底线,守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我国的体系认证制度助力企业发展,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注入新的市场活力。我国的国际互认制度可消除国家间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产品一证在手出口无忧。我国的服务认证制度关注养老等社会公共事业,助推社会服务提质升级,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社会生活。

质量认证的公正性和适用性早已经使认证活动跨越了产品质量的限定,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作为中国质量认证机构的领军者将秉承“认证为民 品质共享”的社会责任理念,以“至臻至诚 持之以恒”的客户服务精神,倡导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服务客户效能提升,继续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行。

本文选自《质量与认证》杂志2018年12月刊

上一篇:什么是认证?

下一篇:年度质量工作计划案例

客户服务

科学 严谨 高效 公正 快捷 准确 专业 专注